海威集团董事长刘定:科技赋能“深蓝” 孕育大海美味发表时间:2023-10-20 08:54来源:湛江发布 近年来,湛江市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切实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重点工作,一批批企业携手农村实现双向奔赴,共走发展路,同谋致富经。 在雷州半岛西海域 海水澄澈、波光粼粼 乘船驰骋在广袤的大海上 一个个形似贝果的深水网箱点缀在海中央 两个长方体形状的养殖平台立于水面上 尤为显眼 这便是湛江海洋牧场的两大“明星”平台 “海威1号”和“海威2号” “‘海威1号’里养的是鳘鱼,平均每条重量能达到20斤,近期我们打算收成一部分,‘海威2号’试养了一批金鲳鱼,这两个平台不仅安全,年产值预估可以达到5000万元。目前,‘海威3号’正在完善设计中。”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笑道。 刘定,广东水产学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湛江市乡村振兴协会名誉会长、2005年中国农村改革十大风云人物,2019年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刘定在水产行业已经摸爬滚打几十年,一手创建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带动当地种苗生产研究和生态养殖发展,为海洋牧场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一分力。 从虾苗起步 逐步深耕水产 刘定出生于1961年,来自雷州市覃斗镇,祖祖辈辈都靠打鱼和种植为生。1978年,刘定在家人支持下报名参军入伍,1982年,刘定带着荣誉退役回乡。 回乡后,刘定在农村里干了一年农活,彼时的日子并不轻松。“那时候干农活只能填饱肚子,想盖一间房子,改善居住环境还是有点困难,所以就外出打工。1987年起,我跟着专家教授学习养殖技术,再后来,我就回到家乡发展种苗。” 兜里揣着2万元,刘定承包了一家小型对虾种苗场。创业第一年,虾苗场纯收入仅5万元,刘定意识到,自己习得的养殖技术还不足以支撑运营产业。 理清思路后,刘定踏上去北京的求教之路。很快,他便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方法,终于在第二年喜获丰收。 “湛江海水养殖发展潜力相当大。在全国来说,湛江在海产品方面具备地理优势,这种条件是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就食品安全来说,大海里养出来的鱼更加安全环保,湛江的水文、天气条件很好,这里养出来的金鲳鱼、石斑鱼等都很肥美。” 看中了湛江的天然优势,从育苗做起,刘定慢慢研发饲料、养虾养鱼,之后又涉足食品加工领域,逐步扩大业务范围。1994年,刘定创办湛江海威水产有限公司,随后又创办了湛江东腾饲料有限公司、广东画景食品有限公司等。 回忆起这段经历,刘定淡然一笑:“这么多年都是在水产行业,一路这样过来,简简单单。”如今,海威集团集种苗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生生物保健品生产和研发于一体,先后获得“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省级对虾水产良种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场”“广东省对虾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称号。 从家乡起步,刘定也以实际行动反馈家乡,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他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完善交通道路,修缮建设小学等,无条件向村民、退役军人传授养殖技术。 “谁都爱自己的家乡,一步一步,有能力为家乡出点力,也是我们的荣幸。”刘定说。 农以种为先 实现全产业链“育繁推” 农以种为先。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 创业以来,刘定便深知种业的重要性。“从东方对虾,到长毛对虾、草虾,再到南美白对虾,这些年来,国内虾苗几乎都是进口的。我们也一直在坚持探索,希望能够研发出自己的对虾品种。” 海威集团先后建立了省级南美白对虾育种工程中心、基因组分子对虾育种平台以及海水鱼种业研究平台,配套有东海岛石斑鱼亲本培育与种质储备基地、雷州纪家苗种繁育基地,形成了南美白对虾、特色名优海水鱼良种培育及规模化养殖的全产业链“育繁推”研创平台。 面对南美白对虾核心种源受限的问题,海威对虾良种创制研究中心与美国育种专家团队共同建设了南美白对虾、高产能、无特定病原(SPF)种虾培育中心,实现全封闭式精细的独立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已构建选育基础群体203个,候选家系100个,形成了良好的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流程体系,以期突破南美白对虾种虾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 今年5月,湛江市首个在企院士工作站——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揭牌,直面海水鱼苗种培育、优良种质创制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院士工作站计划每年安排5-10名团队成员进驻生产基地,并持续引进5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形成在湛科研团队。 “依托院士工作站,我们主要针对深远海优质品种进行选育、研发,目前石斑鱼、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进展顺利。”刘定表示。 海威集团现已收集保存石斑鱼、卵形鲳鲹(金鲳鱼)、军曹鱼、双棘原黄姑鱼(赤嘴鳘鱼)、海马等重要海水鱼类的多个种质资源库,突破了军曹鱼、鳘鱼、海马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并以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为重要技术支撑,集聚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自身科研团队的建设。 走向深远海 让海上养殖更安全 传统海上养殖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颗粒无收”可能就在朝夕之间。过去,海威集团深远海养殖装备以深水网箱为主,2020年,一场台风来袭,对企业造成了超1000万元损失。 这场台风过后,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养殖更安全,成为刘定一直思索的问题。为此,“海威1号”“海威2号”等系列智能养殖平台应运而生。 2022年4月,“海威1号”建成投产,成为雷州半岛首个半潜桁架式渔业数字化智能养殖平台。该平台配备完善的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系统,搭载有饲料储存模块、自动投料机、吊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等自动化养殖装备,养殖空间充足,可作为规模化重力式网箱“补给站”,克服了传统陆海运输浪费人力及时间的缺点,实现生产减损增效。 仅仅一年多后,今年6月,更加先进的“海威2号”建成下水。该平台造价超 3000 万元,依托“海威1号”数据进行深度优化研发,平台体积更大、抗风浪能力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是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 理论上,“海威1号”“海威2号”都可抗15级台风,在这两年的台风季中,这两个平台的表现均可圈可点,即便造成鱼的伤亡,也更便于进行统计清点。 “平台最大的优点是安全,而且操作起来方便,在运行中节约很多人力物力投入,工人不用在海上来回穿梭。现在‘海威2号’上只需要两三个人进行管理。”刘定介绍,“我们可以把选育多年的鱼种放在里面,不用担心台风来了,多年选育的心血一下子就没了。” 眼下,在养殖板块,海威集团已经形成了“1+N”布局模式和陆基、近海渔排、深海重力式网箱、深远海桁架式养殖平台的轮转,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推动湛江海洋牧场建设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渔旅结合,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也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共同支持海洋牧场的发展,把刚开始的路铺好,后面行业发展就容易了。”刘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