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威集团助力海洋产业,深耕“蓝色粮仓”

发表时间:2023-10-26 15:14来源:南方日报

助力深耕“蓝色粮仓”


近年来,雷州深耕“蓝色粮仓”,积极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水产大产业、大平台发展新格局,建设全球水产产业高地。

雷州东濒南海,西邻北部湾,海岸线长达406公里,位居湛江市(市、区)第一,气候优越,海洋资源丰富,在覃斗镇流沙港有着水域宽广,避风条件好,港池航道自然水深达七米以上,流沙湾海域水质优良,气候温和,浮游生物丰富,具有发展深海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湛江湾实验室等单位,利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智能养殖平台技术,在湛江市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区产业园资金的支持下,建成并投产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一号”“海威二号”。



“海威1号”平台长度46米、宽度23米、高度13.50米,分设2个深12米的网箱,每个网箱可养水体7500立方米,共1.5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6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



继“海威1号”下水投入使用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同为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的“海威2号”相继下水投入使用,相比“海威1号”,“海威2号”平台体积大幅增加,平台长度增至86米、宽度32米、高度16.5米,分设3个网箱,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单个周期可养鱼百万斤以上,并可实现无人值守和实时远程监控。平台配置压载系统,无论是“海威1号”还是“海威2号”,都是桁架形式的抗风浪绿色智能养殖装备,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锚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



村里建起院士工作站


种业强则农业强,种业兴则农业兴。近年来,雷州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充分挖掘水域滩涂承载力和水产种业潜能,大力发展水产种业。

雷州水域滩涂承载力强,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光照资源充沛,东西海岸线406公里,浅海滩涂33万亩,规划的养殖区约2.8万公顷,海水质量处于1—2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潮差大、交换量大,自净能力强。

在纪家镇,占地面积500亩的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纪家基地(下称“纪家基地”)里建成跑道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立了超滤循环水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让出产的南美白对虾达到刺身食用的安全级别。

除南美白对虾外,针对海水养殖品种育种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年5月,雷州市首个在企院士工作站——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揭牌,直面海水鱼苗种培育、优良种质创制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助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雷州海洋牧场的建设增加新动能。



林浩然院士是国内著名的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省农科院动科所水产研究室主任黄文博士是在企院士工作站的一员,其“一种利用返制细条饲料进行肉食性鱼类幼苗工厂化转料驯养和标粗的养殖方法”发明有效解决了肉食性鱼类幼苗工厂化转料驯养和标粗阶段死亡率高的问题。

据黄文介绍,重点解决的是肉食性鱼类幼苗转料过程中,因饵料种类转变导致幼苗肠炎及病害暴发的问题,通过制备细条的返制配合饲料,配合幼苗的生活习性及有利于幼苗消化吸收的操作方法,使得肉食性鱼类幼苗转料及标粗阶段成活率高、生长快,解决了如鲈鱼、石斑鱼、鳜鱼等肉食性鱼类幼苗工厂化转料驯养和标粗阶段死亡率高的问题。

此外,纪家基地与国内多所科研院校(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为技术支撑,开展海水鱼育种攻关。目前已育有石斑鱼、金鲳鱼(卵形鲳鲹)、鳘鱼、海马等重要海水品种的多个选育基础群体,突破了军曹鱼及金鲳鱼全人工繁殖技术。

除鱼虾之外,去年8月,纪家基地从海南和福建引进2000条线纹海马种马进行试养,邀请刘宣歌博士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孵化繁殖,基地现有海马约3万条。

“目前,市场对海马的需求以药用和食用为主,然而,野生海马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贩卖野生海马涉嫌犯罪,且由于海马资源枯竭,因此海马人工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是解决海马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纪家基地负责人吴祖学说道。

作为水产养殖新贵,养殖海马售价不菲。吴祖学介绍,目前2两重的一对海马售价达600元,随着养殖技术进一步成熟,海马养殖产业有望扩大规模、持续发展。


分享到: